【概述】七年级地理教案优质(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一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地球的大小
地球形状的认识
地图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二1、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重、难点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规律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假设法、提问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变慢或变快,即周期变长或变短,将会发生上面变化?
2、完成地图册6页第二题
3、中秋节,当我们在杭州西湖欣赏三潭印月的夜景时,美国纽约却是艳阳高照。你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结合使其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同时,由于受到太阳、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约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参数:
赤道半径:ae=6378136.49米
极半径: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径: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转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转时间:t=365.2422天
离太阳平均距离: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温度:t=-30~+45
自转周期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
公转周期1恒星年
黄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积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壳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径3482.525公里
表面积51006786 ……此处隐藏1779个字……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单元检测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合理使用教学必备的地理教具,课件。做好器材的登记,使用,保管工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案设计 篇六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认识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土耳其海峡。
能在西亚的填充图上准确的填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过程与方法
了解西亚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城市——麦加、耶路撒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西亚也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是犹太教、_的发源地。
四、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能够正确填图
五、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读图、填图能力
六、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七、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导入新课
由新闻直接指出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找学生指出伊拉克所在的位置,由此引出伊拉克的所属区域——西亚地区。联系实际、从新闻出发吸引学生兴趣。
板书:第三节西亚
(三)、讲授新课
通过读图确认伊拉克的位置,了解西亚的范围
读图找出亚洲欧洲、非洲,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里海、大西洋、印度洋
五海三洲之地
通过读图掌握西亚的地理(海陆)位置:
间接的沟通着大西洋与印度洋
位于亚洲的西南,地处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
位于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之间
所以被称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交通要道(古代、现代)
找学生介绍历所学的古代丝绸之路的知识。
从古代起,西亚地区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简单介绍现代铁路、公路、航空运输途经西亚的情况。强调其重要性
主要国家、首都
指导学生读世界地图以及图2-17西亚的国家图。在图2-17中找出西亚的主要国家及其首都
伊拉克—巴格达、阿富汗—喀布尔、
土耳其—安卡拉、科威特—科威特、
伊朗—德黑兰、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叙利亚—大马士革、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等国
利用填充图册12页的题目进行练习。填注两洋、三洲、五海、大洲分界线、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埃及、土耳其、科威特等名称的位置。
阿拉伯国家、宗教
启发学生根据所看新闻报道回忆西亚地区居民的外貌、穿着打扮,西亚居民多数为阿拉伯民族,主要为白色人种,日常生活中以白色头巾、白色长袍包裹全身,男子蓄须,女子以面纱遮脸。语言以阿拉伯语居多。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
麦加是伊斯兰教第一圣城。伊斯兰教、_、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做为圣城。
简单介绍巴勒斯坦地区以及巴以之间的矛盾冲突。试着分析引发矛盾、战争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良好习惯。
(四)、小结与作业:
目标检测上的题目
板书设计
西亚(1)
五海三洲之地
交通要道
主要国家、首都
宗教
西亚(2)
一、课型:新授课
二、课时安排:第2课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等。
了解自然环境与当地农牧业生产的关系,以及当地发展节水农业所取得的成就。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四、教学重点:
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五、教学难点:
通过对西亚石油资源的强调,指导学生认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观。
六、教学方法
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七、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板图、班班通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提问上节课主要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通过复习总结西亚独特的人文特点,并指出西亚的自然环境也很独特,跟非洲的北部非常相似
二、讲授新课:
以高原为主的地形特征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提示分析地形特征的四个方面(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学生分别分析西亚地形的四方面特征。
炎热干旱的气候
大部分为热带沙漠气候,伊朗高原和小亚西亚半岛中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黑海、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有小部分热带草原气候。大部分较干燥。在如此干旱的地方,对于人、动物和植物,水都是非常重要。强调西亚地区大部分属干旱地带。
河流
找出西亚两条的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指出这里是古代巴比伦文化的发源地,以此来增加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伊拉克战争引出1991年海湾战争,从而引出西亚丰富的石油资源
世界石油宝库
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西亚石油主要输往西欧、美国、日本
51页图2-24西亚石油海上运输路线
强调霍尔木兹海峡的重要性“西方的生命线”。
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阅读材料,“西亚石油资源和生产特点”
三、作业:
目标检测上的题
四、小结:
本课主要内容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七年级地理教案优质(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