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 篇一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征
(1)合理运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
由于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比较相似,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因此教材中选用了数据富于变化的条形统计图,从而引出另一种表达方式,自然地过渡到折线统计图。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本单元精心地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如身高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病人的体温变化等。
(3)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教材在安排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时,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简单数据统计过程”。
通过分析《课标》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折线统计图这部分重在:理解、应用,制作统计图不是学习重点。
3、教材对比
冀教版教材此部分内容出现在五年级下册,比较两种不同版本教材可以发现:
第一,两种版本教材都是利用知识迁移,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体现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第二,冀教版教材的折线统计图中用红颜色重度标识了“点”,在尝试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将“点”标好,让学生补充。这样降低了学生操作的难度。
第三,冀教版教材中本单元还涉及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开始接触“统计”内容,学习了根据分类结果得到的简单统计表和“以1当一”的简单条形统计图,在二年级上下册分别学习了“以1当二”、“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到三年级学习了“起始格”不同的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因此在学习本单元“折线统计图”之前对条形统计图已经学习了很多内容,包括画条形统计图,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蕴含的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问题等等,所以学习本单元知识,就从条形统计图迁移过来。
另外“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例如新闻之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认识,有些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是有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不会存在太多的问题。
本单元知识还是五年级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因此需要学生们充分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学习困难点预设:
(1)。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总结要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产生,让学生在充分交流“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一样?”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特点。
(2)。在什么条件下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
我的思考
本节课我将尝试将本单元两个课时内容(例1、例2)进行整合,在本节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让学生感悟折线统计图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正确地进行预测;不要求学生会制作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但并不对此作统一要求。
在后续课中,我将安排统计图的选择(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选择)和对折线统计图的继续理解与应用。
三、确定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生能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以及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学生能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制作。
4学生能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较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习重难点预设
学习重点: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理解折线统计图反应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能补充完整折线统计图。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出示过去一周兴隆天气预报的图片。
谈话引入:同学们,这是老师从网上找到的过去一周内我们兴隆每天的天气情况的一组图片,从中你看懂了什么?
教师将这些最高气温放大,让学生感受这么多的信息中要找到最高气温有些困难,然后谈话引出:你能给老师想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展示的更直观、清晰一些吗?
【设计意图】
选择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情景——“气温的变化”,目的是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学习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能用到数学。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活动一:出示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观察,提问:还记得条形统计图吗?回答问题:①如何读数的呢?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为迁移到折线统计图做准备。
活动二:出示折线统计图,有同学认识这个统计图吗?(引出本课课题)
再出示刚才的条形统计图,让同学们对比两个统计图,思考一下:两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
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与“已有知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形成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学习情况预设】
相同点:都能表示某一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的读数方法:
教师要追问:①如何读数的呢?
先看表示日期的横向上的线,找到具体的日期,再看这个日期“条”或“线”上的读数,就读出温度。
如果“条”或“线”上没有读数,要用直尺读表示温度的竖着的线上数。
追问:②能不能找到气温是多少的日期呢?
追问:③气温相同的日期有没有呢?
例如:5月5日气温是多少?怎么读?
例如:5月3日是21℃。
最高气温是29℃,有两天,分别是5月5日和5月8日。
不同点:
形状不同:条条的和折线形的日期表示方法不同:一段和一点折线统计图的“线”是有的向上,有的向下。
“向上的”也不都一样,有的“陡”,有的“平”,可以让学生通过动 ……此处隐藏7483个字……的简单问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第六单元第二项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统计的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本单元教材体现了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注意所学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复式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教材以体育方面的素材为例,通过让学生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感受到折线统计图的局现性,进而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结合教材说目标
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需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把第2个学习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预设:情境导入——观察感知——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四、以生为本说流程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也将是我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教学过程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激情谈话:同学们,在亚运会、奥运会等国际性大型体育竞赛中,当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嘹亮的国歌冉冉升起时,你们的心情怎样?你曾为中国运动员助过威吗?(学生自由交流:高兴、兴奋、激动……)
2、深情引导:同学的表现真不错,都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在上届韩国釜山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几枚金牌?
生:自由交流。此时学生结合教材一定能迅速回答出150枚金牌。
师:那么,你还想自1982年第9届亚运会以来,我国运动员在历次亚运会共获得多少枚金牌?(生自由交流)如果你不太清楚也没有关系,下面老师就要向大家介绍中国代表团和咱们的劲敌韩国代表团近几届亚运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
教师在此环节教学中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兴趣,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农村的孩子看电视的兴趣有些单一,他们对体育节目也许兴趣并不浓厚,于是对有关亚运知识及中国在历次亚运的金牌数不一定清楚。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窘态时,教师切忌焦燥!
(二)观察图表,绘制研究
1、出示数据。
2、绘制图表
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我从你们刚才的表情再一次感受到了你们的爱国之情。因为你们看到历届亚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都韩国的多。那么你们想用统计图把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吗?
(学生自由交流)请大家再想一想,用什么统计图表最能表现数量的增减变化呢?
生:用折线统计图。师:下面就请大家分学习小组,用折线统计图纸,完成两个国家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
3、交流图表。对图表绘制准确规范的学习小组要予以表扬。
课件展示两幅折线统计图。
(三)细观图表,交流感受
1、教师提问:在你刚才绘制图表的过程中,从你观察这两幅图表中,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3、教师小结谈话,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引发思考,揭示课题
1、激励谈话:如果我们想方便地了解两国获得的金牌数量的变化,我们应该怎样做?
2、自由交流:生:设法把两幅图“重叠”在一起;既然两
幅条形统计图能画在一起,那么两幅折线统计图应该也能画在一起。
3、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五)合作探究,动手作图
1、出示图表。
2、观察图表,交流所得。
从图表中学生不难看出:横轴表示第几届亚运会,纵轴表示的是获得金牌的总数。中国的队的'金牌是用实线表示的。
3、相机引导:如果把韩国队的金牌数也画在这张表,你们打算怎样表示?
(生:可以用虚线或者是不同颜色的线)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5、展示图表。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6、归纳小结: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相同,但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折线分别表示两个或两个了上不同的数据,为了区别,要用不同的折线来表示,并标明图例。
㈤指导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8面的“做一做”,请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着重说明: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
㈥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1、出示数据,制作图表
2、展示统计图表,交流制作收获。
㈦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可这样设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何异同点?绘制两个或两个以上项目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什么?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感受统计
学生可根据练习二十五中第4题、第5题提供的数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运用所学,课外延伸
上网查问资料,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收集重要数据,制作折单式折线统计图。
六、联系流程,说反思
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在此,我想结合流程设计,做如下反思:
1、正确把握“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的关系。教学流程,只是教师课前的预设,课堂的“生成”能否达到“预设”的目标?这就要靠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当课堂中动态“生成”出现教师“预设”意想不到的情况时,教师一定要冷静处理。切忌浮燥。
2、正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流程的设计尽力突出了以生为本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设疑解疑等教学方法以达到这一目标。
3、正确处理好知识间的相互衔接。教学中通过表格统计法、单式折线统计法自然过程到复式折线统计法,使知识间相互衔接、环环相扣。
4、正确突出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特点。通过制作亚运会中、韩两金牌总数复式折线统计图、男女学生身高复式折线统计图等方式,让学生把所学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5、正确把握教学的重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且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是教学的难点。为突出这一难点,教师主要是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制作单式线统计图,再用不同的线条在同一张表上画出第二个或两上以上折线统计图,以此达到突破难点之目的。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折线统计图》的说课稿【新版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