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职业价值观论文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职业价值观论文 篇一论文摘要: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据此,高校应在强化职业动机、加强人生价值导向引导、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需要。它通过职业动机、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意愿、职业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这两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读大学生(主要是专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当前大学生在职业态度、职业评价、职业动机、职业理想等方面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而院校升本也给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对此,高校应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一、专升本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状况分析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工业大学的专科生进行了关于职业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24份,答卷回收率为92.4%。接受调查的学生年龄在19-24岁之间。其中男生405名,占43.8%,女生519名,占56.20l0;文科学生545名,占59%,理科学生379名,占41%;师范类学生489名,占53%,非师范类435名〖www.〗,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师范类和非师范专业的均衡性。调查的主题为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动机、理想及高校对大学生择业的态度和教育之比较等。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职业态度:务实与创新
职业态度是人们对某种社会职业比较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和行为倾向。它是个人职业选择的态度,包括人们对职业的选择方法、选择过程、工作取向、独立决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们对职业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组成。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职业的性质、意义的探索和理解。我们调查发现,在确定职业的意义、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学生考虑的是社会职业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学生则从社会职业给人们的时空自由程度、个性发展空间、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程度出发来考虑。被当前大学生列人前五位的职业是:自由职业者,律师、会计等专门人员,教育工作者,企业主,军人。概括地讲,大学生的职业倾向主要分为个性型、享受型、稳定型、自我实现型等。其中女大学生偏向于稳定型、享受型的职业;男生则偏向于个性型、自我实现型的职业。
职业认知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职业情感或情绪体验,也影响着人的职业意向反应。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向则与人们在职业活动中的心态、工作积极性等心理和行为倾向相连。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自信、坦然者占16%;焦虑担忧、困惑苦恼者占SO%;害怕、矛盾者占11.5%o“如果求职时,有意向单位给的薪酬达不到自己的期望值”,选择先签约、再努力工作争取发展机会的占78.5%,放弃重新选择的占10.7%,观望、不确定的占11.8%;在“将来你会怎样对待工作”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大学生选择在认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而且“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选择一个能够解决就业问题的工作”。这些说明大学生的职业态度是认真务实、锐意进取、力求创新的。但在问及对专业的满意度和将来是否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时,学生存在“高认知、高情感、低意向”的倾向。如认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高的占30.8%,喜欢教师职业的占28%,但愿意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仅占20.6%o
另外,随着学校专升本,学生的职业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如学校升本前后,学生对自己专业的满意度比例上升了11.7%,喜欢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例上升了10.2%;将来想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比率上升了6%;毕业后11.7%学生选择继续升本,有的甚至准备考研。这个结果反映出,学校升本后给学生的发展平台更高,学生可以选择的空间更大,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部分学生对职业的认知、情感、意向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并据此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职业评价:平等与为我
职业评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好坏、优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种判断。职业评价能力与其对职业的认知有关。职业评价在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向,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态度。通过职业评价,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声望,看出人们最注重的职业特性,了解人们的职业取向。
我们经过调查发现,专升本院校的大学生在职业评价时重视生活方式、个人发展、经济价值、社会声望、工作安定性、成就、独立性、同事关系等价值尺度,而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职业平等观基本建立。当前大学生对知识的崇尚没有减弱,但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区别作为衡量职业好坏的标准,在“你认为教师职业的地位如何”这项调查中,57%的学生选择“和其他职业一样,只是一份职业而已”;在“判断职业好坏的因素”中,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社会地位”。可见,大学生心中已没有职业贵贱之分,社会地位的高低已不是学生选择职业的首要因素。(2)职业的为我性较强。在评价职业的标准问题中,14.5%的大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的需要”,17.8%的学生选择“轻松自由”,25%的学生选择“个性特长发展”,5%的学生选择“职业本身的创新需求”。其中部分女生将社会关系也作为判断职业好坏的标准。可见,大学生评价和选择职业时,更多地强调职业的为我性,更多地考虑职业对自身需要和发展的有利性。
大学生职业评价的这些特点不因学校升本与否而改变。但学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导、新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以及职业价值观教育力度的加强,对提升大学生职业评价水平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三)职业动机:复合性与主体性
职业动机是驱使人们进行职业选择的“利必多”即内驱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职业评价的影响,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职业评价高的职业未必会让人们产生职业动机。职业评价比较外露,职业动机比较内藏,比职业评价复杂。
经调查显示,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凸显出两个特点:一是职业动机的复合性。大学生的职业动机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1)个人发展的机会;(2)个人兴趣爱好;(3)薪酬福利;(4)工作稳定性;(5)国家和集体的需要;(6)社会关系。其中,女大学生择业时,对社会关系的依赖程度高于男生。在“您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依次排列”中,36.7%女生将社会关系放在前三位。二是职业动机的功利性弱化、主体性增强。与前几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当前大学生并不将薪酬福利、经济收人等物质生活条件放在第一位,而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能给自身提供发展和晋升的机会,能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职业更易激 ……此处隐藏5123个字……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统摄和引领的作用。它为我们科学认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根本前提、基本原则、结构内容等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就是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根本前提,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在学生中形成社会主义主导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在结构内容上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符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职业价值规范和爱国奉献、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所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公平性、开放性、有序性的一般特征,又有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既要突出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公平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又要突出诚实守信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坚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先后出台了系列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职业教育也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富有实效的成果。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等等。以这些职业教育理论作为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相符合,才能有利于实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还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经济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进人新世纪的阶段性特征时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开放、效益、竞争、公平、规范、保障等等市场经济的真正内在价值规范更加彰显其真正的价值内涵,为高职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价值规范意识、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取向等提供了极好的前景诱导。但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就意味着劳动在“显性”意义上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作为人的“乐生”需要还处于一种“隐性”状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与落后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必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观。这样的现实经济基础,要求我们在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时,必须把贡献与享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而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否则,构建出来的职业价值观就会失去它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在广大高职生中,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号召等的理解、信任与接纳程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其对高职生产生的良好影响,为构建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及评价标准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基础。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工作卓有实效,和谐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在我国传播和蔓延,严重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这些现状,为我们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文化基础。
(四)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社会基础
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差别、贫富悬殊、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与高职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大力扶持。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为高职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树立服务西部、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乡镇、服务新农村的职业价值意识提供了前景诱导,也为我们构建一种既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又与高职教育目标相符合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五)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平台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职业价值观论文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