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多篇)

时间:2025-07-09 08:52:57
《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多篇)

【概述】《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一

一、导入

1、播放民歌、渲染气氛。(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2、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据说,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二、朗读课文

1、朗读文章(播放朗读音乐),思考:看看本文写了什么事?有几个场面?

2、指名回答:文中给我们描写了几个唱歌的场面?分别在哪段?

3、虽然同是唱歌,但它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的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个年轻妇女的?(齐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刻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妇女形象?

思考: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位唱歌的妇女呢?

4、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思考讨论: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

①写了些什么景物?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②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③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是赶马女孩子中的一员,你会唱出什么样的歌?(齐读第4段。)

5、“金满斗会”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齐读第5段。)

6、讨论:作者描绘了这三个唱歌的场景,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怎样的情感?表达怎样的生活态度?

三、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四、小结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五、布置作业

对歌欣赏,激趣引入 篇二

播放视频片段“蝴蝶泉边”。

在我们国家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身特有的民歌。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抒发自身的情感,有的用歌唱来传授知识。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许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别的尊敬。今天,就让我们去参与“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酬(chóu)和

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如。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具一格: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若无其事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憨厚:老实朴素。

教师请同学读课文。

分为三种形式代表三个局面。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三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⑵ 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⑶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能力目标:

⑴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⑶ 延伸拓展,横向比较,体味各地民谣民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

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个唱歌场面的内容与特点,感受文中浓郁的民风民情;深入研读,把握主旨;赏玩品味,揣摩语言,探究文中优美的意境,学习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沈从文先生是从湘西地区的灵山秀水中走出来的,因而一直自称是“乡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们学习沈先生优美的散文《云南的歌会》。

设计(二):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此处隐藏7509个字……野对歌”。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7、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讨:

1、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2、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3、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4、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5、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6、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结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请你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短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

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

(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

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多篇)范文。

《《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