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云南的歌会》 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始终与民族文化相伴随。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可以加深对我们民族的了解和感情。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几位文化名人通过对故人故事的回忆,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为我们开启了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的大门。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2、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一学习重点。我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为: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2)、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3)、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
3、教学重点:赏析文中优美的词句,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二、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法: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启发式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学为主,学生要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自学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自学是学生逐渐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获得知识成为学习主人的关键。
2、协作讨论法:
通过协作讨论,学生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本课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3、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语文课堂,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要多读,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可采用自由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深悟文趣。
2、圈点批注法:
“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重点的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在相应的位置批注字词句义及写法、作用。运用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查阅资料法:
新大纲提出要培养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
有关材料。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应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这种方式并且乐于实践。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新途径,初尝自主学习的无穷乐趣。不再一味听记,而是主动探究,亲身实践,开动脑筋,探求真知。
四、教学步骤
本设计以语言的感悟为基点,采用层层铺垫的思路,引导学生深察文章的情趣。“课前热身”“畅谈云南”“细说歌会”“学以致用”构成教学的主板块,四步由课外而课内,由课内而课外,由浅入深,互为铺垫:看似闲话的“谈”旨在介绍云南风情,为“说”蓄势,多层次的“说”又涉及文章的知、情、意,又是在为“学”铺路。
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以下预习任务:1、熟读课文,自学词语。2、了解作者、
作品、风格。3、阅读书籍或上网查询,了解云南的风土人情。
a、课前热身
屏幕展示,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沈从文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就像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那些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了解。
b、畅谈云南
让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地理书上的介绍、文学作品中的描绘、影视资料上的渲染、结合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开怀畅谈,用一句话说说对云南的印象。总之,就是让学生认识正是这方美丽、宁静、神秘的土地,养育了无比灿烂的民族音乐,歌唱早已成为不少云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歌会就是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
c、细说歌会
一读课文,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在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二读课文,说说你最喜爱的一个歌会场景。
这是在整体感知前提下的品读,要求学生对三种不同场合下的歌唱方式、内容、作用、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后,比较选择其中之一进行多角度的、有个性的品味。画出欣赏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如:“山野对歌”这一部分的人物描写。先写自己亲见的那们年轻妇女得胜后的神气,通过细节描写对这位妇女进行了细致的勾画。“轻轻地打个吆喝”,“理理发,拍拍绣花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这些动作和神态传达出了她内心得意,“你们看,我唱赢了”。令人仿佛亲眼见到了那个活泼欢快的场面。接着用一个小段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了这一类年轻女人的情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类年轻女人共性上的特点,对她们的面容、牙齿、服饰等作了细致的描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表达了作者对云南人民这种纯朴美的赞叹之情。
“山路漫歌”先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声传出的背景:山林茂密,山花烂漫,山鸟齐鸣。为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接着用拟人的手法来写鸟儿好像被赶马女孩子的歌声感染了,它们或“发生了兴趣”,或“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歌声、鸟声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可见女孩子歌声的那种出口自然、纯朴本色的美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学生齐读第四段,读出语气、读出韵味、在读中品味。
“村寨传歌”这部分的场面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叫“金满斗会”的盛会场面,从盛会的发起写起,写到了盛会的规模。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每桌轮流低唱的情景,“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咏凤哕意味。”还描述了各行各业的人参加歌会的情况。这是“面”上的 ……此处隐藏13075个字……烘托映衬,而“赶马女孩的歌唱”是本段描写的中心。
10.因为在这种优美环境气氛中,出口自然,不矫揉造作,不论唱什么,都带有原汁原味,所以作者说“充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11.山路漫歌
语段二
12.描绘云南歌会中的山野对歌场面。
13.不能。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有“多”才能显得准确精当。
14.“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在结构上起总领作用。
15.这样更能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二)课外美文阅读
16.傣 四月 版纳
17.三件趣事:赶摆、放“高升”、泼水。最热闹的就是赶摆。
18.“这”指代的是上一段所描写的街市的繁荣景象: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打扮美丽的女子。
19.不能删去。因为本文是按照地点的转换来叙述的,因此4、5、6三段必不可少;另外通过描写一路上所见到的风光景象,来表现傣家人的勤劳勇敢,与文章的主题相呼应。
20.“水泼出了丰收的希望,泼出了富裕的祝福。”
《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 篇七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教学目标
一、感受云南歌会的特色。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从三个不同场合展现云南歌会特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云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有美丽醉人的香格里拉,如梦如幻的纳西风光,风景如画的翠绿石林,也有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还有可爱的姑娘,在这儿,更有优美动人的歌。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更多的云南风情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云南,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默看全文,感知课文大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明确:1、山野……(2——3)2、山路……“赶马女孩的歌唱”(4)3、山寨……“金满斗会”。
三、评价与赏析
(一)1、我们来看第一个场合的歌会:地点是“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山野),一方唱了另一方又唱——“对歌”。
特点:唱情歌酬和 内容丰富
也唱其它故事
或见景抒情,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答解 方式多样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机智才能的比拼
内行,开口见高低,含糊不得
不是高手,不敢轻易答腔 对抗激烈
一个年轻妇女一连……逼
2、问: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唱歌人的?
动作:打打 理理 拍拍 笑笑
神态:轻松快乐
(指导朗读)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外貌 性情活泼开朗,劳动手脚勤快 唱起歌来卖力,起劲
3、侧重点:唱歌人
4、欣赏《刘三姐》
(二)、同学们还想继续欣赏云南的歌会吗?我们来看第二个场合——“赶马女孩的歌唱”。
1、同学们找出写赶马女孩唱歌的句子。
2、特点:出口自然,淳朴本色,出自性情(想到什么就唱什么) 可以概括为“山路漫歌”。
3、直接写人唱歌的只有几句,作者其余花大量笔墨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环境 侧重点:唱歌环境
(1)花:颜色(粉蓝色); “点头”:拟人,生动活泼
(2)鸟:戴胜鸟 云雀(动作)
问: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鸟的歌和人的歌互相应和,融为一体,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交响乐。优美的环境衬托了优美的人,更衬托了优美的歌,形成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第三个场面是“金满斗会”,作用是:老一代把歌传给下一辈,我们可以概括为“山寨传歌”。
1、欣赏〈〈三月街〉〉
2、讨论完成表格的内容
特点:(1)场面盛况空前 (2)传承民族文化
侧重点:唱歌的场面
3、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者对云南歌会的描绘,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1、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
2、呼吁大家热爱、珍惜、保护、宣扬民俗文化。
令人高兴的是,咱们中国已经意识到了保护宣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中央三台现在每晚正在热播的青年歌手大赛,从上一届开始(十二届),就增加了原生态唱法,从没见过的乐器,最原始,最自然的唱法都搬上了大屏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我们也深深感叹:原来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如此璀璨的民族文化。
(五)下面,我们就“走进民俗”去感受一首新疆民歌。(学生活动)
四、作业:当然,咱们中国优秀的民风民俗远远不止这些,其余的留待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课外活动;〈〈收集民风民俗〉〉。
五、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民俗文化,身为大足人,我们也有我们的骄傲,同学们想一想,咱们大足有哪些民俗文化呢?
1、图片:宝顶石刻
图片:宝顶香会(寄寓亲人的祝福、寄寓心灵的慰藉、寄寓美好的期望)
同学们,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咱们大足,认识咱们大足,乃至喜欢咱们大足,咱们也学学沈从文先生,拿起手中的笔,为保护宣扬咱们大足的民风民俗文化写一条宣传标语,已尽我们做为大足人的一点绵薄之力吧!大家愿意为咱们家乡出这份力吗?
示例:(1)、观大足石刻,赴宝顶香会 (2)、大足是个好地方,石刻香会美名扬
2、欣赏大足民歌〈〈大足是个好地方〉〉
六、结束语:同学们,相识是一种缘,你们的聪明、勤学已经深深映入了老师的脑海里,老师相信,我们今天的相聚一定会成为明天最美好的回忆。老师再次真诚感谢大家的合作,谢谢!
附:板书设计:
场合
特点
侧重点
山野对歌
内容丰富
方式多样
机智才能的比拼
对抗激烈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出口自然
淳朴本色
出自性情
唱歌环境
山寨传歌
场面盛况空前
传承民族文化
唱歌场面
(授课人: 大足县龙西中学 杨天才)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云南的歌会》特色教学设计(精品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