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2022全国精品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全国精品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多篇)

时间:2025-05-24 08:53:35
2022全国精品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全国精品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多篇)

[前言]2022全国精品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全国精品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6:张桂梅 篇一

建起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01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100万元的办学经费。

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12万公里家访路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学生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万公里,对13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惫、伤心、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

“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

无论在民族中学还是后来的女子高中,教学质量一直是张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学时,曾经有一个班令老师们头疼,张桂梅却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她进山找回那些不读书的学生,为看住那些晚上总想跑出去的学生,她把行李搬进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们渐渐接受了张桂梅,感觉“就像在家里,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男生们不知道,他们粗重的鼾声、梦话和脚臭,常常让张桂梅睡不好觉。她甚至从下午开始就不敢喝水,担心晚上起夜时学生趁机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张桂梅在宿舍里铺了两张床,一张自己睡,一张留给需要特别关心的学生。为了随时关照学生,她睡觉不脱衣服。有个和张桂梅住在一起的学生,始终不肯和她多说话。这期间,张桂梅在食堂打饭时,摔了一跤,肋骨断了三根。她没有住院就又回了学校。每天早晨仍然5点起床,但要靠学生抱起来;夜里很晚睡下,还要忍着疼痛和学生聊会儿天。3个月后,这名学生抱着张老师大哭起来,说一定不会辜负张老师。

如今,张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肿块,头上还有骨瘤,她的肺出现了问题,嘴唇经常没有知觉,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床,喊吃饭,喊跑步,喊睡觉……“我要让孩子们知道,我一直就在她们身边。”张桂梅说。

为给学生解馋,张桂梅每个月轮流带着学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张桂梅去付账时,学生发现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凑足了钱。学生们这才知道,张老师每顿饭只舍得吃两角钱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

她至今还在用一部老式诺基亚,手机里存着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听说智能手机容易坏,怕换手机后这些电话号码会丢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别人买给她的。她去参加党的十七大前,华坪县委给她7000元置装费,让她买套西服去北京开会。她却用这笔钱为学校买了台电脑。

她把获得的3万多元奖金,捐给了灾区;5000元的劳模奖金,一次性交了党费;30万元的“兴滇人才奖”奖金,捐给了华坪县丁王民族小学;昆明市总工会千叮咛万嘱咐拨给她治病的两万元,她也捐了;她甚至还想预支自己的丧葬费,把这些钱用在山区孩子们身上。

她把自己的十七大党代表证、五一劳动奖章、奥运火炬和毕生的荣誉证书,全部捐给了县档案馆。她说:“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奉献给党和人民的还远远不够。

【2022全国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相关推荐文章:

2021优秀党员演讲稿范文 关于优秀党员演讲稿

2021年共产党员党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1:周永开 篇二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 ……此处隐藏10353个字……夏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晚饭后,沿着公路散散步,顺便拐进老乡家里,唠唠家常,讲讲政策、理理路子。

“看着不像一个‘官’,和我们老百姓一样。”下胡家村独居老人汪云安至今记得今年4月份李夏第一次来家里时的情景。“我是屯溪的,不会说绩溪话,但能听得懂……”李夏对他说。

学绩溪话,李夏从到长安镇就开始了。为了能与群众说上话,他主动到村里找村民们聊天,听不懂的就用同音字代替,回来再向懂普通话的本地同事请教。一词一句,一月两月,当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话,他也逐渐能听懂了。

懂老百姓的话,更要懂老百姓的心。

李夏联系的一个村,为了创建卫生村居环境,专门请保洁员负责每天清理垃圾,村里每家一个月出一块钱,用于支付保洁员酬劳。

本以为村里卫生环境会就此好转,没想到却更差了。

原本扔在垃圾桶的垃圾,村民们现在都往家门口一倒了事,“反正出了钱,有保洁员来收拾”。保洁员难于应付,村干部也直挠头。

直到一个清晨,村民们在家门口见到了李夏。他正带着另外两名联村干部,佝偻着腰,一家一户,用手捡着大家丢弃在门口的垃圾……

村民们悄悄把打算扔到门口的垃圾拿了回去,从此再没有在门口随意倒垃圾的现象。

“我要是再年轻些就好了,可以多享几年你的福。”一次,高杨村村民王秀萍笑着对李夏说,家里种植的菊花生了虫子,李夏向她推荐的杀虫药一喷就灵,从田里到家的田埂路走起来不容易,李夏说正在争取项目,马上就修条机耕路……

“看到你们大家脸上有笑容了,我就开心。”李夏回应老人家。

“今天学会了收芋头”“花生原来是长在土下面的”……天天泡在群众中间,城里长大的李夏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发现”。遇到不懂的,他就直接问村民,村民也不跟他藏着掖着,“在老百姓中他感到快乐”。

“他把我当母亲,把我的孙女当成自己女儿看待,我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高杨村贫困户许冬仙说,她已经习惯了吃过晚饭不一会儿,李夏就打着招呼进来,随意坐下,一边逗她的孙女玩,一边和她聊家常,询问她的病情。

患病的许冬仙在李夏帮助下养殖了七八十只鸡鸭,经济状况渐渐好转。家里堂屋的墙上,至今还贴着标有李夏照片、姓名的“绩溪县精准扶贫明白卡”,8岁的孙女还在等着跑过去黏她的“李叔叔”。

贫困户汪少美现在也有了稳定的收入,由于行动不便,她几乎没有迈出过家门,以前李夏经过,总会隔窗冲她打个招呼。现在,只要听到路边有人经过,汪少美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朝窗户望望。

村子一边,李夏争取的污水处理项目已经开工,干部和村民们正继续着他未能完成的事。

传承——“要求只有一个:做一个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用的人”

推开李夏家门时,6岁的女儿首先迎了上来,一脸阳光可爱。不大的房间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照片,仿佛李夏还在。“谢谢你们。”这是李夏母亲见到我们时说的第一句话。

尊重儿子的选择,是这位母亲一贯的态度,“要求只有一个:做一个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用的人。”

“他不去,也有别人去,那是他应该做的。”得知李夏牺牲的消息,她强忍着悲痛安慰儿媳。

李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家的力量。

1945年就参加革命的爷爷奶奶教育他:“无数革命烈士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感恩,千万不能忘本。”朴实本分的父母时常告诉他,要爱党爱国,以事业为重。

工作越来越忙,李夏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从每周一次到两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即使周末回家,也总是一个背包里装衣服和生活用品,一个公文包里装着工作资料,一个电话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他在电脑前伏案工作,妻子就在一旁静静陪着他,回乡镇工作前,妻子会把一周需要的衣服、吃的提前收拾好,“家里有我,你不要担心”。

家庭,是李夏坚实的后盾,李夏也尽自己的全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父亲又早逝,他早早挑起家庭生活大梁。由于长期在偏远乡镇工作,他格外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光,节假日能休息时尽量“宅”在家里,或陪母亲下厨,或帮妻子做家务,或与女儿搭积木。工作在外,只要时间允许,他每晚都要与妻子、女儿视频通话,竭尽所能弥补自己不在身边的缺憾。

8月6日,是女儿钢琴考级的日子,几天前,女儿就缠着他想要一个电话手表做礼物。“只要你考过了,就买给你。”他向女儿打包票。考级当天,一向内敛的他忙中抽空打了好几个电话向妻子询问考试的情况,没等考试结果出来就已经偷偷选好手表款式下了单。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钢琴三级的女儿已能流畅弹奏这一曲《送别》。旋律悠扬,催人泪下。

“爸爸,我想你了”“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爸爸,你是英雄”……李夏牺牲后,妻子和女儿每天都会给他的微信发一条问候信息,就像他依然还在。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3:张小娟 篇四

在扶贫路上不慎坠江、因公殉职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被全国妇联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今年10月7日,张小娟在完成曲告纳镇上大年村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不慎坠江,因公殉职。张小娟的生命令人惋惜地定格在34岁,却兑现了“将全部时间都交给脱贫攻坚”的铮铮誓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诗人艾青的这句诗,来形容张小娟的人生选择,再恰当不过。她从小在舟曲一个普通藏族家庭长大,2003年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然而,2008年,当她得知舟曲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受灾严重,一个月后就回到家乡,投身基层工作。义无反顾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正是源于张小娟内心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

“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恩情我一定会还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张小娟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化为改变故乡贫困面貌的担当作为。面对他人的不解,张小娟说:“回到家乡,尽自己的力量让它更美,不是很好吗?”有人或许会说,脱贫攻坚不缺她一个。但张小娟却认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从2008年起,张小娟历任驻村干部、副乡长、乡纪委书记、县扶贫办副主任,常年不辞辛苦,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以实际行动将扎实的脱贫成绩单写在了她热爱的热土上,也把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留在了贫困群众的心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张小娟从乡镇调到县扶贫办任职之日起,跑遍舟曲200多个自然村以掌握真实的贫困状况,短短两三年,她成了全县扶贫情况的“移动数据库”和“活字典”,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地做好扶贫工作。张小娟这样“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行动派,时刻牢记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用心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奋斗者,正是许许多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干部的代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2022全国精品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全国精品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多篇)范文。

《2022全国精品党员先进事迹材料-全国精品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