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郁达夫散文(精品多篇)

时间:2025-01-05 08:53:09
郁达夫散文(精品多篇)

【导语】郁达夫散文(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郁达夫散文 篇一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92―01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听了很多节《故都的秋》,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秋天”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是五幅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讲授或讨论作者观察得如何仔细,描写得如何具体,还有的教师甚至根据课文精心绘出五幅“秋景图”水彩画,试图让学生形成对秋天的一种认识。这样进行散文教学,尽管有所突破,但仍没有抓住散文的文本特征,没有彰显散文的文学性,把散文混同于其他应用文本。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散文教学。

一、整体感知作品,体会散文形散神凝的特点

不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散文,其中都表达了内容观点、情感态度,只要抓住了线索,就可以把散文中看似不相干的内容一线串珠般地联系起来。如,《故都的秋》的教学,应先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 “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接着选取五幅秋景图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秋味。至此,学生应该对这篇散文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了初步印象,但对作者的感情体悟还很肤浅,还谈不上读懂散文。

二、体察散文语言和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表达经验

首先,要认真揣摩散文语言。《故都的秋》中描写秋味的语句,从色彩来看,有蓝、白、青、淡红、紫黑、碧绿、淡绿微黄、灰等,这些色彩偏重于冷色调。正象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从声音描写看,从一点声音也没有的槐蕊、蝉的鸣叫、人的应答声等,也都表现出悲、凉、清静的意境的。其次,从写作手法上看。一是作者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创作的。通篇文章从景物描写到语言运用,都表达了对故都的秋悲凉美的赞美之情。二是对比手法的运用,文中多次用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对比,烘托对比北国的秋天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对北国之秋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散文语言和写作手法的研读,学生对作者渗透其中的表达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作者在散文中是怎样表达自己感情的,也在读者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

三、在作者营造的感情漩涡里,感受作品中的自我,让学生领略散文的美,并学会欣赏美

对于学生来说,作为写景散文,全文围绕“清、静、悲凉”这条线描写故都的秋,学生容易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也不难体会,难就难在真正走过郁达夫的内心,郁达夫为何以悲凉为美,故都的秋到底触动郁达夫的什么,眼前之景与作者内心最契合之处在哪里,恐怕这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要破解这个难重点,一方面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仔细品味文中的秋味到底体现在哪里;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知人论世,与郁达夫的生平、写作背景、创作风格结合起来思考,把《故都的秋》定位为郁达夫所写的写景抒情散文,其中必然烙上了郁达夫的印记,有作者的个性。我们知道,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里,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秋蝉的鸣叫、还有那秋风秋雨等等,是多么清晰而逼真地再现了故都之秋的韵味。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郁达夫的这篇散文,其特点恰恰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故都深处的恬静心态。在以悲凉为底色的秋景中,作者能发现种种充满暖意的细节,以及故都市井中一副副悠然自得的秋景图。

郁达夫散文 篇二

课堂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但并非所有的东西都需要质疑和推翻,尤其是对一篇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散文更没必要一味标新立异。笔者以为在语文课上完全杜绝“被审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部分学生还没达到自主审美的程度,让他们自由发挥很可能导致审美的肤浅甚至低俗,教师的引领作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被审美”有何不可?只要把握好教学内容,采取正确的引领方法,学生照样能感受文本之美,有所收益。

一、确立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被审美”的内容

所谓文本的核心价值指的是这一篇文本所特有的教学价值,它是“这一课”独特的价值所在。《江南的冬景》作为郁达夫的散文名篇,其核心价值不只是景物描写本身,而是其背后所隐含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心灵状态。但高一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郁达夫,对于郁达夫的生平及其作品很陌生,更缺少古典文学的知识和素养,因此很难理解和欣赏郁达夫散文中呈现出来的审美趣味,而这恰好就是本文独特的个性价值所在,怎么办?有学者指出:“学生理解不了,感受不了,欣赏不着的地方往往恰好又是课文中最要紧的地方,即某一特定文本的特质所在之处。”因此当学生难以走入“午后东郊”“微雨寒村”等图画中去感受郁达夫倾心营造的美学意境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走进图画。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提供相关素材,让学生明白郁达夫是一位深受中国古典文学浸淫的知识分子,他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是传统文人士子的,就以“微雨寒村”为例,这幅画面意象纤柔清丽,色彩朴素淡雅,构图层次分明,意境朦胧悠远,完全是中国山水画中淡笔写意的风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颇有些王维山水诗的味道,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要说:“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至于景物背后透露出的作者那种悠然闲适、宁静满足的精神追求更是古代文人所向往陶醉的。此时的“被审美”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跨越由于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审美障碍,建立与课文的有效连接,从而丰富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真正领略到郁达夫散文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依据学情,采取“被审美”的引领方法

一篇课文,相对于“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尤其是在学生阅读遇到障碍,难以深入时。那么如何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欣赏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中显现出来的传统文人士子的审美情怀呢?笔者以为简单机械的讲解既乏味又低效,而“互文解读”是最佳策略。所谓“互文解读”就是指在解读一篇特定文本时,通过引入恰当的文本,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为学生搭设与课文展开深度对话的桥梁,从而加深对特定文本的理解。以《江南的冬景》为例,笔者以为可以引入同质和异质两种形式的文本让学生比较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欣赏郁达夫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一种是同一作者的文章的相互参照;一种是不同作者的文章的 ……此处隐藏9969个字……唱着戏,顺流下去,到了一处不相识的地方。我又梦见城里的茶店酒馆,都搬上山来了,我和阿千便在这山上的酒馆里大喝大嚷,旁边的许多大人,都在那里惊奇仰视。

这一种接连不断的白日之梦,不知做了多少时候,阿千却背了一捆小小的草柴,和―包刺莓映山红乌米饭之类的野果,回到我立在那里的大石边来了;他脱下了小衫,光着了脊肋,那些野果就包在他的小衫里面的。

我们到了寺里,祖母和许多同伴的念佛婆婆,都张大了眼睛,惊异了起来。阿千走后,她们就开始问我这一次冒险的经过,我也感到了一种得意,将如何出城,如何和阿千上山采集野果的情形,说得格外的详细。后来坐上桌去吃饭的时候,有一位老婆婆问我:“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么?”我就毫不迟疑地回答她说:“我愿意去砍柴!”

故乡的茶店酒馆,到现在还在风行热闹,而这一位茶店酒馆里的小英雄,初次带我上山去冒险的阿千,却在一年涨大水的时候,喝醉了酒,淹死了。他们的家族,也一个个地死的死,散的散,现在没有生存者了;他们的那一座牛栏似的房屋,已经换过了两三个主人。时间是不饶人的,盛衰起灭也绝对地无常的:阿千之死,同时也带去了我的梦,我的青春!

(节选自郁达夫《自传》)

作品赏析

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内有封建势力、军阀势力,外有帝国主义者,国家、民族处于危亡之中。爱国的仁人志士纷纷投入到了救亡图存的运动中,“”应运而生,“五四”时期的激进民主主义对郁达夫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末欧洲文学也在郁达夫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中国古代士大夫如阮籍等竹林七贤那种“放浪形骸之外”的处世态度也强烈熏染了郁达夫。郁达夫的生活和创作因此包含着深刻的矛盾,他的创作反映了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富有才能、力求进步的知识分子艰苦的思想历程,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普遍的苦闷心理和关于人性解放的强烈的呼声。

文章回忆了自己在伙伴阿千的带领下第一次上山的经历。这段经历给作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山区的春景。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对春景进行了描摹,如由远及近,由低到高,视听结合。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生动突出了大自然的“威力”,以至于使作者了忘记了“惊惧”。

郁达夫散文 篇七

一、重美读,轻灌输

多年来,褒贬不一的应试教育模式磨蚀了独具个性化的写景散文教学特色,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师口传心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引导学生运用美读方式品鉴文本中蕴含的浓浓的诗情画意。这种唯利是图的应试教学法消减了写景散文固有的鲜活可感的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对文本感性的审美体验异化为一种唯考试是瞻的理性认知,学生自然无法将文本中蕴含的情调、气韵、情感等美学元素转化为一种愉悦的、深刻的、唯美的、丰富的审美体验,更无法将之内化到心灵深处,散文教学中那些优美语感和艺术化语言表达能力等培养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鉴于此,讲授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散文时,应该将叶圣陶先生强烈提倡的诵读、美读引进课堂。因为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诵读、美读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曾国藩言),继而达到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完全融合,即进入忘我而入境之艺术境界。教师引导、指导学生美读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经典写景抒情散文之时,必须引导学生明白:美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文本中深切体味作者情感、探寻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基点的热情洋溢的语文实践活动过程,是学生口、眼、耳、心、神态、形体等相互协调、适度配合的对文本高声吟诵或者浅唱低吟的过程,是一种基于普通阅读而又高于普通阅读的艺术鉴赏活动。

二、重点拨,轻模式

诸如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等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蕴含着极具个性的艺术魅力。教学时,如果沿袭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解读文本,比如介绍时代背景――整体阅读课文――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归纳文章主旨――品析文本艺术特点等貌似规范有序、实质刻板单一的任何文体皆可套用的教学模式,则势必斫伤《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散文浑然一统的优美意境,淹没其蕴含着的浓浓的写景抒情意蕴。

因此,教学时应该根据《江南的冬景》等写景抒情散文文体的内蕴与特点,将点拨式教学引进课堂,即首先引导、指导学生找准最能体现文本特征的精妙之字词句,然后引导、指导学生以此为切入口进行细读深品,引导学生学会着眼于文本的艺术构思,落实于文本的艺术表达,促使学生的天然悟性与文本散发出的新奇灵性融会贯通。因此,前者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善于寻觅文本中将作者的情感、才情和作品中的优美意境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连接点,比如借景抒情、先景后情、托物言志、画面叠加、画面留白等艺术构思方法,循此而导入写景散文优美、深邃之意境的品鉴之中,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真切感受。后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具有活化情境、美丽意境、高度概括的关键性字、词、句、段等解读文本内蕴的关键之处,进行反复吟咏、品鉴甚至比较阅读。

郁达夫的写景抒情散文《江南的冬景》蕴含着的优美、恬淡、独特的文学语言与另辟蹊径的审美视角、着眼于读者的视觉感官并令读者心旷神怡的五幅精美的“声色味俱全”的秋景画面等,皆因郁达夫对江南冬景如痴如醉般的热爱与陶醉而生。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够在学生声情并茂诵读《江南的冬景》之基础上,再运用散文文本中点明主旨与情感基调的关键性语句“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等加以轻轻点拨,那么,学生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效果一定会胜过一成不变、刻板单一的程式化教学千倍万倍。

三、重熏陶,轻训练

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以清新简约的意象、白描写意的文风、文白相间的语言等描绘了江南冬景中诗画般美丽的景色。比如清晨的如粉晨霜、午后的风和日暖、垂暮的烟雨微茫、夜晚的白雪纷飞等,焕发出了自然简洁、清新明丽、内敛深沉的生命韵律,真可谓字字简洁和婉,句句宁静恬淡,充满着“美“与“生”的生活情趣和鲜活的生命神韵。既然如此,引导学生美读、品鉴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们的眼睛和心灵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作者精心描绘的唯美的江南冬景画面中,而应该引导学生的眼睛与心灵追随郁达夫抑或娓娓道来抑或切切私语抑或侃侃而谈的笔触,与作者一道尽情享受文本中描绘的这段美好时光,在文本中感知、领略、享受唯美的江南冬景带来的审美愉悦,与作者一道体味文本中诗意般的栖居带来的心灵慰藉。引导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文本中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氛围,让江南的冬景中唯美的自然景观幻化成每位学生性灵的延伸,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充满感性的晨霜、暖日、草根、乌桕、烟雨、酒客、垂暮等的喧哗和神秘雪夜的暮色中,平和、宁静、舒坦、惬意、心满意足地进入天人合一的唯美境界。

故此,教学时我们千万不要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设计或者搬来一道又一道有伤文本风景的练习题,抑或与此相关的高考试题驱使学生沉迷于题海战术之中,错过对《江南的冬景》这道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风景的欣赏、品鉴,错过获取《江南的冬景》中景、情、人等诸多美学元素对其心灵和品格熏陶与陶冶之机会。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郁达夫散文(精品多篇)范文。

《郁达夫散文(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